近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学子张李峰发布了一份聚焦周宁黄酒产业的深度调研报告——《“非遗琼浆”: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的交融——基于周宁黄酒产业创新与传承模式调查报告》。该报告深入剖析了周宁黄酒这一传统地方美酒在传承与市场拓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在调研过程中,张李峰展现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扎实的调研能力。他深入周宁当地的酿酒工坊、酒企以及村落,足迹遍布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和纯池镇四个主要区域,涵盖洋中村、浦源村、下坂村等18个村落。通过与多位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酒企负责人以及当地居民进行广泛且深入的交流,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全面了解了周宁黄酒产业的现状。
谢承德师傅(宁德市级重酿酒非遗传承人)与调研人员
龚应文师傅(周宁县级黄酒非遗传承人)与调研人员
周宁黄酒拥有源远流长的酿造历史,其独特的酿造工艺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精选当地优质糯米,到运用传统酒曲发酵,再到严格把控酿造周期,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像重酿酒市级非遗传承人谢承德师傅、黄酒县级非遗传承人龚应文师傅,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技艺,守护着这份传统工艺。
然而,调研报告显示,周宁黄酒在本地市场根基深厚,是当地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饮品,但在拓展外地市场时却困难重重。品牌知名度局限、宣传推广乏力,使得产品在外地市场缺乏影响力,信息难以有效触达消费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周宁黄酒面临来自其他酒类产品的巨大冲击。技术创新滞后,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传承人才匮乏,也给传统技艺的延续带来挑战。此外,传统的产品包装设计缺乏现代时尚感,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者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 强化品牌塑造与宣传推广: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深度挖掘并讲述周宁黄酒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注重产品创新,依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口味偏好和需求特点,开发多元化的新产品。优化产品包装设计,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
• 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积极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助力周宁黄酒酿造工艺申报更高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黄酒文化节、品鉴会等活动,邀请外地游客和经销商参与体验,在传播黄酒文化的同时,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
•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针对周宁黄酒酿造工艺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优化酿造技术,提高黄酒的品质稳定性和产品质量。设立相关科研项目,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思路。
• 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在巩固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与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拓宽线上销售途径。踊跃参加各类酒类展销会、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充分展示和销售周宁黄酒,借此结识更多潜在客户与合作伙伴。
•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当地酒企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群。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规划建设周宁黄酒产业园区,将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集中起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开设黄酒酿造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酿造人才,缓解人才短缺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酒类人才加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先进理念。
张李峰表示:“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周宁黄酒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巨大发展潜力。希望这份报告能为周宁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助力这一传统佳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周宁当地相关部门和酒企已关注到这份调研报告,未来或将围绕报告中的建议展开深入探讨,共同探索周宁黄酒产业的全新发展路径。在新的一年,期待周宁黄酒产业能够借助这些建议,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新突破,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蛇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让这一传统非遗美酒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