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规模日增,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超期存储粮食,其中很多有害物质已经超标。在前些年“陈化粮”被曝光流向餐桌以后,这些粮食不能进入食品领域已经被广为人知,也成为监管的重点对象。但是,数量庞大的超期粮,尤其是近年来日益增加的超期稻谷需要找到出路,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饲料领域。
那么,人不能吃的超期超标粮,可以加工成饲料给畜禽吃吗?饲料加工是消化超期存储粮食的出路吗?
超期超标粮严禁食用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不仅容易发生霉变,还由于酶活力减弱,呼气降低,原生质体萎缩,物理、化学活性改变,生活力减弱,利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劣变,这种粮食由新到陈的过程称为粮食的陈化。
我国目前有着大量超期存储的粮食,近几年,稻谷的年度库存量都在1亿吨以上。虽然超期存储的粮食并不完全等同于有毒有害的粮食,但是,存储时间过久的粮食已经失去了良好的口感、营养,往往发生陈化变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风险极大。
这样的粮食中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是最大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并且280摄氏度高温下仍可存活。因此,这样的超期超标粮食是严禁进入食品领域的。
超期粮可以做饲料吗
根据国家规定,这些超期存储的粮食只能通过拍卖的方式向特定的饲料加工和酿造企业定向销售,并严格按规定进行使用,倒卖、平价转让、擅自改变使用用途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同时,用于饲料的粮食,对于有毒有害物质有着相应的检测标准。
从专家的研究来看,超期超标粮进入饲料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因为长期存放的粮食中的脂肪、淀粉、蛋白质等成分都发生了化学变化,用其加工饲料可导致饲料中能量下降、维生素含量降低、各种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以及产生各种自由基和霉菌毒素,降低饲料品质,影响畜禽生产。尤其是粮食中的脂肪在长期存放过程中,在空气中与氧接触,易发生严重的自发氧化酸败。被氧化的这些成分之间还会相互作用,导致多种成分的自动氧化,最终使粮食中的油脂产生有毒物质醛、酮以及大量自由基,导致蛤喇味、褪色、褐变等,使粮食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和叶黄素被氧化破坏,如用于饲料,轻则导致饲料品质的下降,重则造成中毒甚至死亡事故。
食用这种粮食转化的饲料,畜禽会出现采食量降低、料肉比升高、生长性能下降、出栏体重偏低等现象。
孙得发博士《2016—2017 年中国饲料企业使用陈化玉米导致的黄膘肉问题及思考》中指出: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由于中国部分饲料企业使用陈化玉米,导致了区域性黄膘肉(生猪屠宰加工后发现猪肉皮下脂肪变黄的现象,这种肉被称为“黄膘肉”或“黄脂肉”)的发生,其中部分饲料企业出现了大量的黄膘肉问题投诉。而出现黄膘肉的猪在市场上将很难销售,只能作为原料通过其他途径进入食品加工行业。在肉禽方面,如果使用发生陈化的粮食做饲料,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机体健康和生长性能,造成雏鸡生长缓慢、屠宰后鸡肉肉质和颜色不佳等问题。
不少养殖户也反映,用了超期超标粮食的饲料,尽管饲料配方、其他原料没有变化,但饲养畜禽的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养殖业对于超期粮加工饲料并不欢迎。
别让危害转移至餐桌
我国规定超期粮要远离餐桌,而事实上,如果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粮食用做饲料,就可能造成禽畜中毒、生病,或毒素累积,并且最终将危害转移到餐桌上。
因为油脂氧化产生的自由基进入动物体内对肠粘膜、肝脏和神经等组织产生影响,可引起动物采食量下降、腹泻、肝肿大等危害,影响动物生长发育。比如,在猪方面,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霉菌毒素可导致生猪急性或慢性中毒,其中毒的主要危害是造成生猪的肝脏、肾脏损害以及肠道出血,并出现腹水、消化机能障碍、神经症状和皮肤病变等,在临床上除了有大量的霉菌毒素可引发生猪急性中毒导致患猪死亡,以及引起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流产等。在家禽方面,主要对肝脏造成损害,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急性肝脏损伤,皮下出血,引起免疫抑制,诱发球虫病、马立克、沙门氏菌等。
这些生病的猪、鸡等做成食品再流向餐桌,其危害并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黄曲霉毒素经畜禽采食后还可转移到牛奶、鸡蛋、畜禽内脏和肌肉中。研究发现,人们长时间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也是诱发肝癌、胃癌、肠癌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确有部分超期存储的粮食进入饲料加工领域。因此,专家呼吁,对待饲料用粮必须谨慎而严格。要严格检测、严守标准,明显霉变的饲料原料坚决不能用于饲料生产;肉眼看不见霉变的原料在采购时要进行霉菌毒素的检测,如毒素超标也不能用于饲料生产;决不让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超期粮进入饲料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