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互联网+口岸查验”模式
随着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检验检疫业务改革也已步入深水区,检验检疫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部分检验检疫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术,不断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检验检疫口岸查验信息化管理水平。
模式一:上海检验检疫局在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推行“即检即放”政策,该政策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检验检疫现场查验放行工作中,检验检疫人员手持移动终端开展接单、拍照、查验、取证、登记、放行等一系列执法工作,现场查验人员只需按照手持机提示,一步步完成集装箱箱号、封识号、货物、包装、箱体等查验步骤,货主凭借查验场站当场打印的放行回执,出卡口通关,不再需要将货物拖至仓储场所等待放行指令。
模式二:无锡检验检疫局将“互联网+”思维引入“诚信管理”和“双随机”等管理理念,不断简化工作手续,报检人员不再多次往返于各个工作场所,有效降低查验比例,检验检疫工作逐步实现由“检”到“管”的转变,实现了“一站式检验检疫”。
模式三:佛山检验检疫局在三水口岸试运行 “进口废物原料现场查验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运用互联网技术,直接从CIQ系统中读取货物和集装箱信息后;使用该系统开展现场查验——现场核对货物信息,记录查验数据,拍摄货物照片,由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汇总和照片归类,并根据事先设定形成的统计分析数据,实现查验、拍照、取证、登记、统计等一列执法工作的无纸化。
“互联网+口岸查验”建设的不足
无论是在特殊监管区还是对重点商品监管中引进“互联网+”技术,都能够将检验检疫现有的电子监管系统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延伸,改变过去对进出口商品监管手段单一的状况,极大地提高口岸现场查验效率和把关质量。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这些已有的“互联网+口岸查验”模式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模式五花八门
目前,检验检疫的信息系统比较多,各部门投入较多的资金和精力开发了较为完备检验检疫监管系统,但这些信息系统大多运用于内部业务管理和外部企业管理,真正实用于对外执法和口岸查验的信息系统较少。这种现状正如一个人的躯干发达健硕,但四肢却显得萎缩羸弱。部分口岸现有试运行的“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仅限于配合某项特定商品查验业务或者通关便利化、无纸化改革的开展。因此,其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名称五花八门,尚未形成具有检验检疫特色的统一模式,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
脱离主干系统,形成信息孤岛
已投入使用的口岸查验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都是以满足某项监管功能或业务改革为出发点的,这些系统自成体系,虽与CIQ系统进行连接,却也只是从CIQ系统内简单的调取报检数据和信息,并未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查验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还只是小范围的内部流动,没有真正纳入到检验检疫大数据库中,无法体现“互联网+”的优势,跨口岸、跨区域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新的信息孤岛正在形成。
功能表现单一,智能化水平低
从已有的“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来看,其发挥的作用也仅仅是一种辅助的查验手段,程序设定较为浅显,主要的功能集中在拍照、查验、取证、登记、放行等环节,还有查询、统计、远程辅助查验、自动警示等功能有待开发。现有的“互联网+口岸查验”系统还只是将已有的报检单、现场查验记录单简单的电子化,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些查验系统未能将检验检疫系统所掌握的大量数据转化为有利于查验和监管的有用讯息,缺少智能化特征。
“互联网+口岸查验”模式的发展趋式
“互联网+口岸查验”的运用方向是要把检验检疫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和资源转化为对现场查验有用的信息,把法规程序化,把数据实用化,把查验人员的大脑解放出来,以互联网为纽带,借助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检验检疫监管平台。
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建设“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目的就是要把检验检疫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和资源转化为对现场查验有用的信息,把法规程序化,把数据实用化,把查验人员的大脑解放出来,发挥出互联网的最大潜能,从而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整合系统资源,提供后台保障。在整合系统功能、优化数据资源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风险和监督管理机制,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及全国检验检疫信息的共享共用。只需在ECIQ系统中植入移动查验终端模块,ECIQ系统可成为整合各类“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的系统的后台,实现“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与ECIQ系统数据的实时双向流动,使ECIQ系统的作用向查验端有效延伸,发挥出系统的最大作用。
丰富平台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虽然ECIQ系统可以为“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提供有力的后台保障,但“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绝不是把ECIQ系统简单的复制和套用,而需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功能,将平台收集的信息数据与法律法规结合起来,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处理,提升“互联网+口岸查验”平台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