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缪翼
高3.9米、宽3.7米,这面巨大的超级稻“种子墙”该有多抢眼可想而知;“Y两优1号”“扬两优6号”“龙粳39”“深优1029”……118种具有代表性的,被雷竞技ap官网入口
部确认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陈列墙上,凝聚了多少育种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更是要感叹。
除此之外,更引人入胜的是这面“种子墙”还可以与参观者互动,只需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Y两优1号’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是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详情便呈现在屏幕上。同时,还有与品种相对应的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更可进一步了解品种更详细的信息。
如此壮观又“先进”的“种子墙”到底在哪里?这是记者日前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的隆平水稻博物馆所见。
据了解,这是世界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的灵感来自于水稻,其外观由6颗形似‘稻粒’的建筑组合而成,建筑排列成绽放的稻花形状。”博物馆馆长孙中华介绍,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0042平方米,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稻作文化为主题,以传播农耕文明、展示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科研成果为宗旨。
走进博物馆大门,经过造型别致的序厅,便开始了此次博物馆之旅。馆内有水稻历史与文化、水稻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3个基本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通过视频、照片、实物等,立体诠释着我国悠久的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
在展厅的一角,袁隆平蜡像正躬身稻田,手持放大镜注视着金色稻粒——这一情景雕塑再现了袁隆平在海南发现“野败”的瞬间;而另一边,借助裸眼3D技术,袁隆平真人比例幻影呈现在眼前,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而在展区另一侧,则是开篇讲到的,令记者记忆犹新的“种子墙”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类型博物馆不同,水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是精神财富——杂交水稻研究历史上的重要科研论文和专著,以及部分水稻种子等。从袁隆平《水稻雄性不育性的发现》手稿,到最终刊发在学术期刊上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等重要阶段性论文,博物馆均有展示。
“展厅内许多珍贵的实物和照片都是首次呈现。”孙中华向记者介绍,征集小组创新征集方式,依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大学信息和专业优势,采取委托征集、代征、捐赠、调拨和实地征集相结合方式,征集工作成效显著。截至7月底,调拨和征集出土文物85件,征集农耕器具236件(套),稻作书籍、期刊456本,图片资料1712张、档案资料142份。“水稻历史厅及科技厅的展陈设计需要到10月完成,预计年底整个博物馆就能正式对外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