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风“妮妲”
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8月2日在广东沿海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
8月台风最多,台风给水产养殖带来的危害表现在:狂风暴雨使部分养殖塘埂损坏倒塌,鱼虾蟹逃逸;使鱼类碰撞、擦伤、继发细菌性溃疡病等病害;使池塘养殖环境发生突变,如pH值急剧下降。台风暴雨后养殖塘水质已经不适宜池内虾、蟹等的正常生长,环境突变使池塘原有生态平衡(特别是微生态平衡)打破,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鱼虾蟹产生应激反应,疾病易暴发和流行。为此建议广大水产养殖户加强管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池塘养殖应防缺氧
台风暴雨期间,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因为池水上下层对流,阳光少,光合作用差,极易导致池底溶解氧不足,同时,水温、pH值也会降低。而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偏低,会导致池底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从而产生更多的氨态氮与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对养殖品种产生伤害,极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养殖户需特别留意池水溶解氧的变化,特别是池底溶解氧不足的时候,应增加增氧时间,必要时,在晚上8点钟左右投放一些增氧剂。这不仅可以增加池塘底部的溶解氧,而且还可改善池底环境,防止养殖品种出现浮头等情况。同时,建议在台风暴雨过后,往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营养类物质,以增强养殖品种的抗应激能力。对pH值在8.5以内的池塘,可泼洒生石灰,以调节养殖水体的pH值。对水质变清的池塘,可投放生物菌肥、复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够的肥度及藻相和菌相的平衡。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以改良池塘水质和池塘底部的生态环境。但在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必须开动增氧机,避免缺氧。
网箱养殖应降低应激反应
台风暴雨期间,网箱养殖鱼类会产生极大的应激反应,加之网箱活动空间狭小,鱼体表面极易擦伤。同时,水流的影响,使得养殖鱼类能量消耗增大,抵抗力下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烂皮烂尾现象,诱发细菌性、寄生虫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养殖户在台风过后,应尽量采用低刺激消毒剂,如活性碘、水产用二溴海因或高锰酸钾泼洒等对鱼体消毒,可有效防止鱼体因擦伤所引起的体表溃疡、烂皮烂尾等继发性疾病。如果情况严重,对摩擦、堆挤受伤的鱼进行药浴治疗十分必要,将受伤的鱼集中捞到一个网箱或大桶中,以土霉素浸洗30分钟左右,然后拌饵投喂,每日1次,连续5天~7天。同时,在投喂新鲜饲料的过程中,适量添加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C、矿物质以及活性物质等营养物质,增强鱼体的抵抗能力,内服抗菌素、大蒜素等药物进行必要的预防。及时清理受灾网箱,对存留在网箱底部的污染物和死鱼要及时捞出,并按网箱登记死亡鱼的数量、重量,以便过后补放苗种
灾后抓紧补放苗种
台风过后,应及时收捕并调整养殖密度。对受淹发生逃逸的养殖池塘,台风过后要第一时间进行围网处理,并根据养殖品种的逃逸情况,及时估算存塘(箱)数量调整养殖密度,合理选择补放品种,确定增补数量,做到放养的苗种既能利用水体的有效空间,又能使损失减少到最低。对全淹、全逃池塘,要迅速整理池塘,消毒水体,重新放养。
做好灾后疫病防控
台风前后养殖环境变化大,加上流急浪大、鱼虾体极易受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要进行及时预防和治疗。
一是要全面消毒,做好鱼病治疗。根据水质情况,选择生石灰、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碘制剂等全池泼洒消毒。
二是要强化投饲管理,提高鱼体免疫力。台风过后水产养殖种类的体质较差,必须投喂优质新鲜饲料,每公斤配合饲料可添加维生素C1.5克~3克、免疫多糖2克~4克、大蒜素2克~4克,以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三是要及时处理死鱼,防止疫病暴发。台风过后,应及时捞除死鱼、死蟹、死虾等,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方式有: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含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此外,还应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防止疫病暴发。
四是要加强疫病测报,监测渔业生产。要提高灾后疫病防治意识,加大疫病监测力度,及时发现疫情或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李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