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马科平)小时候我的故乡,家家户户养猪,少则一头,多则两三头。谁家主人会不会过日子,看看他家养的猪就知道了。会养的,那猪滚圆光亮,毛色乌黑,猪也总是懒洋洋躺在太阳地里打瞌睡;不会养的,猪瘦毛长,不停地在圈里撒欢,还不时用嘴来拱圈门,这样的猪主人最讨厌,长不了膘,更卖不了好价钱,还让主人倒贴草料。
自我记事的时候,家里就养猪。以后每年,我父亲在集市上每次买回一两头猪崽,放进后院,由母亲一手饲养。刚买回家的猪崽,怯生胆小,看见人便跑,胃口也不大好。过段时间,猪崽适应了环境,开始活跃起来,满后院找吃的东西。猪的正餐是泔水拌米糠,青草、番薯藤、马铃薯叶之类是它的零食。
我家的猪厩间搭建在后院西南角,又矮又小,夏日进去,蚊子扑面而来。猪厩间是外公自己做的,建造时没用帮工。胡基砌墙,顶部手工烧制的蓝瓦,墙皮用黄泥拌麦草抹了一层,毛糙不平,也没有粉刷,没有设置窗口,只有一个进出的门洞,猪们只在晚上或是冬天进去睡觉。
母亲养猪非常经心,从五六斤重的小猪崽,一直喂养到一百三四十斤的大肥猪。这期间,每天老早起来熬猪食,一天饲喂好几次,特别是每天晚上快十点了还要熬猪食喂猪,大冷的冬天,天很黑了还要喂猪,守在猪圈前一勺一勺地往猪槽子里倒猪食,看着猪一口一口地吃,把一捅的猪食全部吃干净了,懒洋洋地钻进猪厩间,躺在里面的干土堆中打呼噜,她才走开,回屋休息。
养猪是件劳神费心的事情,母亲那时一年只能喂养一两头,多了也喂养不起。即便是一年喂养一头也是相当耗费心血,因为养猪,没有粮食不行,猪不是食草动物,食量又大,缺少粮食没有办法养大。还要花一大堆钱,购买猪饲料,给猪看病打针吃药。
猪也通人性。母亲为猪付出了那么多,天天多少次的喂养,每当母亲去喂猪,离猪圈老远,猪就已经听到了母亲的脚步声,猪们高兴得欢叫起来。母亲来到猪圈旁,猪们团团围住,高兴得蹦跳。我下午放学回家,顺路到地头拔猪草。新鲜的青草,猪们比较喜欢,以至后来只要猪们见到我,也总是摇头晃尾,跟来跟去,讨要吃食。
其实那时养猪就是零钱攒整钱,等卖猪的时候算帐,得到的收入跟养猪所耗费的粮食相差不多,所以养猪也并不划算。可是不养吧,那么多泔水倒了又怪可惜的,也只好养了;而养了又有那么大的负担。
随着社会的进步,猪圈一律迁建在村庄之外,家庭养猪渐渐少了。可村庄之外的养猪方兴未艾,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百头猪场、千头猪场比比皆是,连万头猪场也出现了,形成了稳定的产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