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有“食”刻安全的心才能留住食客的胃

   2016-03-18 深圳晚报2630
核心提示:张松超网络订餐平台的野蛮生长,在客观上固然需要食品监管部门负起责任,但这些网络订餐平台,同样应该主动承担最起码的社会责任
    张松超

    网络订餐平台的野蛮生长,在客观上固然需要食品监管部门负起责任,但这些网络订餐平台,同样应该主动承担最起码的社会责任。

    3月16日,上海食药监局通报,对“饿了么”去年11月违反食安法的行为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15”曝光的其违反食安法的行为正式立案调查。

    此次央视的“3·15”晚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就是“饿了么”的粗放式经营,污水横流、碗筷堆地、无证无照经营……作为当下知名的网络订餐平台,被扒下“互联网+”的光鲜外衣后,“饿了么”的食品安全状况,着实令人大跌眼镜。网络订餐平台的野蛮生长,在客观上固然需要食品监管部门负起责任,但这些网络订餐平台,同样应该主动承担最起码的社会责任。

    去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就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但从央视的曝光情况来看,“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不仅没有对入驻商家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把关,甚至串通商家弄虚作假,明目张胆地欺骗消费者。

    事实上,早在2015年11月,“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就已经被媒体曝光,而且深圳市市场稽查局还对“饿了么”“美团外卖”等进行了立案调查,发现不少的网络订餐平台存在着严重的审查不严情况。本以为面对媒体的曝光,“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能够下定决心整改,但几天后记者回访时发现,仍旧有被通报的餐厅在继续营业,而且加盟资格依然缺少严格的审查把关。时隔三个月,这些平台再次被曝出食品卫生问题。在此背景下,“饿了么”的道歉等危机公关行为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诚然,这些网络订餐平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商家必须明白,不顾产品质量和信誉的行为,终将被市场所淘汰。比如对于此次央视的曝光,媒体调查显示,这将影响到七成网友对“饿了么”的使用。

    所以,网络订餐平台不要沉醉于“互联网+”的形式创新,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商业道德。当然,这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创新监管形式,打通线上、线下监管壁垒,对于违法商家依法查处。但在另一方面,网络订餐平台真需要拿出诚意,严格审查入驻商家的资质,并在事后进行跟踪和监管,否则,其总有一天将会自食其果。就像现在面对“饿了么”的你,还会饿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