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之后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安徽郎溪县还创造出发展家庭农场的特色模式。那么“郎溪模式”究竟是什么样的,当地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郎溪县飞鲤镇农民孙和平今年种了140多亩小麦,虽然规模和以往差不多,但因为今年是他注册家庭农场之后的第一年,这次大面积的收获还是让他感受到了与往年明显的不一样。
郎溪县飞鲤镇 农民 孙和平:注册了家庭农场以后呢,我们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在组织下,我不断地培训学习,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当中,提高粮食单产。
成立家庭农场第一年就迎来了丰收,当然值得高兴,但更让孙和平欣喜的是,每年“三夏”期间都会困扰他的资金不足难题,今后再也不成问题了。
郎溪县飞鲤镇 农民 孙和平:家庭农场整个运转的话,资金肯定有缺口。
记者:资金缺口有多大? 孙和平:像我今年就有30万的缺口。
记者:最后这个资金是怎么解决的呢?
孙和平:现在银行贷款,它是我们县里面政府部门弄了一个担保基金,银行的手续就方便了。
孙和平说,因为没有抵押物,以前农民想从银行借钱,几乎都会被“拒之门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郎溪县紧跟着就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家庭农场认定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十个方面为家庭农场发展开出了“良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设立担保基金,帮助家庭农场主从银行贷款。
郎溪新华村镇银行 行长助理 崔江平:截至到今年4月份,我行共向家庭农场这一块投放资金约3600万元左右,总共支持了451户的家庭农场发展。
郎溪是一个雷竞技ap官网入口 大县,每年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造成被抛荒和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县里因势利导,积极鼓励有想法的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解决了阻碍农民扩大规模的资金难题后,县农委适时地把农技力量向家庭农场倾斜,做到一户一个指导员,从而顺利地打通了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郎溪县农技人员 戴华芹:三叶期之后,以湿为主,干长根、湿长芽……
家庭农场主王文桃家的单季稻秧苗刚刚从大棚里面移栽到了水田,农技人员就上门来开展技术指导了,这让王文桃非常放心。今年他家的种植规模又扩大了200多亩。
郎溪县家庭农场主 王文桃:肯定有信心呀。
记者:信心从哪来呢?信心就是总而言之是赚钱为主。
2013年,郎溪县对全县200多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年总收益都超过了5万元,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超过了六成。看到了规模化经营的“甜头”跃跃欲试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今年,郎溪县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已经达到了530多家,规模基本都在100亩到500亩之间。产业类型也丰富多样,以粮油种植为重点,涵盖了茶叶、水产、畜牧、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特色产业。
记者 徐健:有了政策的精心呵护,再加上解决了缺乏启动资金、雷竞技ap官网入口 技术这两个主要的难题,郎溪县家庭农场就像这些幼小的秧苗一样开始茁壮成长,并且凭借适度规模、类型多样、政策体系稳定完善的特点,成为全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五种模式”之一。